传世名画在这里 石油学子天天见

发布机构: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

日期:2023年06月20日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
01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(卷)绢本设色 51.5×1191.5cm 王希孟 宋     故宫博物院


王希孟是宋徽宗时期翰林院的年轻画师,宋徽宗赵佶常常指点其笔墨技法,年仅18岁的王希孟就绘出雄伟巨作《千里江山图》,画卷长一千厘米寓意千里江山。画中描绘了青绿色的连绵山川和浩淼的江河湖水,其间点缀亭台楼阁、茅居村舍,水磨长桥及各阶层人物,他们有捕鱼、驶船、行旅、郊游、对饮等。画家描绘物象精细,皴法多变,突出山峦的层次;通过主色青色和绿色的渐变来表现山峦的起伏;人物渺小,通过刻画动作来体现安逸的样子;设色雅丽,所用颜料中有各色珍贵矿物,精工细作,着色后颜色光泽度可历久弥新。《千里江山图》画作反映出王希孟心中理想的家园。


  


  



02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(卷)纸本水墨 33×636.9cm 黄公望 元 浙江博物馆


  


与《千里江山图不同》相比,《富春山居图》并未使用重彩表现,而是用浅绛的方法,在淡雅的笔墨中表现秋天的意蕴。黄公望是“元四家”之首,是文人画家重要的代表。文人画家通过写意自然景物探究永恒的存在。在这幅画中,画家主要用披麻皴笔法画干涩的线条来表现层峦叠嶂的效果。画家从构思、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。为了画好这幅画,他终日不辞辛劳,奔波于富春江两岸,观察烟云变幻,寻找奇特的景观以表现江山钓滩(悬船而行)之胜。

《富春山居图》画作表达了黄公望八十年来的人生感悟,将人生的苍茫与山水的雄浑融为画卷,正可谓天开图画。此画几经易手险些被“焚画殉葬”,结果被分成了两段。前半卷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;后半卷为无用师卷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
  


  



03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 (卷)纸本设色 23.2×92.7cm 钱选 元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


元代画家钱选作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,与赵孟頫等合称为“吴兴八俊”。虽然他的作品多以花鸟为主,但这幅《王羲之观鹅图》山水画同样生动,充满风流闲远的趣味。该画作构图开阔,画分三景,远景为平远的山峦景色,中景为一片宽阔河水,近景为书法家王羲之观赏几只在水面上嬉戏的白鹅,在竹林的掩映下,突出了王羲之爱鹅的佳话。画家刻画了王羲之凝神聚思的样子,寓意观鹅得到写书法的启发,画作提拔上写着“修竹林间爽致多,闲庭坦腹意如何。为书道德遗方士,留得风流一爱鹅。”


  


  



04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(卷)纸本 小青绿  27.9×106cm 上睿 清 旅顺博物馆


上睿和尚是清代著名画僧,喜诗文、绘画,主工山水,画意深邃,《携琴访友图》这个经典主题在历史上有多位画家创作过,但不同的是大部分《携琴访友图》都是以竖版构图为主,少有以横构图为主,竖构图的画作背景多为高山之地,容易表现深山访友的意蕴,而上睿和尚所作小青绿山水画《携琴访友图》采用横构图,为什么这样构图呢?画面中有一条宽阔的河流奔向天际,体现天地广袤。近处有一座小木桥连接两岸,桥上一老者携琴童过板桥访友,整幅画面景象开阔,衬托出人物很渺小,画家在大与小的刻画中,意在体现于广袤的天地里遇到知音的快意。该画先后被乾隆皇帝、嘉庆皇帝收藏。


  



  



05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(卷 摹本)绢本白描 34×443cm 吴道子(传)唐 徐悲鸿纪念馆


  


《八十七神仙卷》自从出现在市面上以来便充满了神奇色彩,后被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徐悲鸿收藏,其流传经历更颇具神奇色彩,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战乱与悲欢离合。1937年正值日军侵华紧张时刻《八十七神仙卷》现身香港。当时,徐悲鸿正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,其好友时任香港大学教授许地山夫妇告诉徐悲鸿一个消息:一位德国籍马丁夫人在出售四箱中国古书画,当徐悲鸿看到《八十七神仙卷》后立刻将随身所带一万余现金和七张自己的精品画作买来此画,后便钤上其“悲鸿生命”的印章,并依据画上所绘神仙人物的数量特请金石画家齐白石题写为《八十七神仙卷》。抗战结束后,文化名人张大千、谢稚柳等人在画作后面再次题跋。现在该作品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。


  



  



06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(卷)纸本设色 27×238cm 王蒙 元 辽宁省博物馆


  


《太白山图》作于1359至1365年间,是王蒙前往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做客时,为酬谢天童寺僧人左菴的热情招待,挥笔创作,描画了天童寺前面长达10公里的苍翠松林。从《太白山图》全幅图来看,松林的走势连绵不绝,松林的繁密与山野的空旷形成了“繁”与“疏”的对比,使得掩映在山林中辉煌的寺庙变成了画面中的灵魂,凸显深邃。

《太白山图》的构图变化多,或开阔或密实,中国画构图讲究“疏可跑马,密不透风。”此画作体现得淋漓尽致,更加突出太白山上的寺庙深藏不露。王蒙的《太白山图》还采用了“空间三远法”中的深远法,体现了寺庙的幽深意境。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

07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 绢本设色 24.8×528.7厘米 张择端 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


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,为北宋风俗画,作品以长卷形式,采用散点透视法,刻画出汴梁城外各处的热闹场面,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(又称汴京,今河南开封)的城市面貌。

画卷从右侧开始,描绘郊野风光,有赶驴送粮的商贾;中部画有巨大的跨河虹桥,桥上行人众多,摊贩密布,出现轿马争道的现象;桥下一艘大船正在放倒桅杆过桥,船体承受超载,好像要撞桥桩;桥边酒肆鳞次栉比,好不热闹;左边是城门以及出进的骆驼。《清明上河图》有不少鲜明的艺术特色:如此画用笔兼工带写,画出数百个人物,用这样的笔法适合画人物的动作,可以很好地体现人物的身份特点。设色雅丽,酒楼上彩灯红蓝相间,体现繁华之气;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,可以更多地展现虹桥地区的热闹场面,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,不仅有众多人物,还有牛、骡、驴等牲畜,车、轿、大小船只,房屋、桥梁、城楼等各种形象体现了北宋人们的生活面貌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
08


  


  

中国画 30.5×987厘米 设色绢本 仇英 明 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


本幅《清明上河图》所描绘的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人民生活实景。以仇英名款出现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传世的目前所知原藏清内府的有两本,《石渠宝芨》初编著录一本原藏重华宫,落款"吴门仇英实父摹宋张择端笔",本幅即为《石渠宝芨》所著录的。仇英与张择端一样,在他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里也表现了热闹纷扰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,场面宏大,与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,任后人品评。

明代仇英与唐寅等是江南“明四家”,画风明丽细腻。他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法,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,该画长达9.87米,高0.3米,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。天平山、运河、古城墙,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,画卷充满山清水绿的明媚。据专家分析,仇英在创作《清明上河图》时很可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,但茶肆酒楼、装裱店、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,这当中包含了艺术家个人的生活体验和艺术风格。

画卷前有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撰写的《清明上河图记》文徵明对此画的看法:后之览者,当即以真本视之可也。


  


  


  

撰稿:艺术组(于红、倪子艳)

校对:于  红

审稿:王  蕾

稿件整理:高二1班 胡泽琼